科研院所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2010年,南京大学与盐城市政府共同签约成立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建院之初仅有启动资金300万,研发场所1300平米,全职人员15人。九年来,研究院充分利用南京大学的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以创新为驱动,以项目为抓手,以服务为纽带,成功探索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发展新路。在人才团队建设、创新能力提升、成果转化应用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主要概括为四个“并重”。
一、荟聚人才,全职科研团队和兼职科研团队建设并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研究院能不能办好,取决于全职科研团队,而最终有没有办好,则要看其对兼职科研团队有没有吸引力。为此,盐城研究院不断加强自身专职研发人员队伍建设,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引进人才,以目标追求吸引人才,以引领成长、关爱生活留住人才。目前,自主招聘组建了130余人的全职研发与应用团队,其中博士6人,硕士69人,中高级职称55人。由于研究院地处苏北,和苏南的科研院所相比缺乏地域优势,而新员工第一年需要在基层园区服务,缺乏和老员工的交流沟通,导致心理预期和现实环境存在一定的落差,加之90后的年轻人自我意识强烈,曾经出现过新招聘员工一年后多人离职的现象,为此研究院以关心、关爱、志同道合、同心协力为主题,开展新老员工师徒结对活动,互帮互助,提升人才培养速度和团队凝聚力,近三年研究院基本上没有出现过非正常的人员流失。此外,研究院秉着不求我所有、但求我所用的原则,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项目合作、开放课题等方式积极吸纳高层次人才开展协同创新,成功引进了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美国依阿华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瑞士西北科技应用大学的高层次人才组建了17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团队。
二、技术创新,纵向科研与合同科研并重
盐城研究院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无法像高校那样依靠国拨经费维持人员工资和日常运行。因此,研究院划小独立核算单位,成立9个二级研究所,充分释放用人权、物权和财权,并在考核和激励制度上通过“纵向”研发与“横向”服务对二级所进行绩效评估(50%研发+50%合同额),并实行兼职老师与全职人员一体化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合同科研,增大二次开发工作的比重,显着提升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与转化。近五年,研究院作为独立完成单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3项,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申请发明专利120余件,授权56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足球比分365_365bet娱乐场网址_365bet官网手机版科学技术一等奖、环保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并获中国优秀专利奖3项。所开发的“高浓度化工有机废水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所开发的以污染河道为反应器的原位处置技术,成功处理江苏四起重大突发水污染事故。2016年4月26日科技部以专题简报的形式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单位报告了上述科技成果在治淮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三、驻点服务,市场拓展与平台建设并重
为更好地释放南京大学科教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绿色发展,研究院以“服务园区、扎根园区”为宗旨,依托团队的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将服务区域由江苏辐射至河南、安徽、江西、山东、内蒙古等13个省辖市,以园区出钱建平台、研究院出人出技术的合作模式,在滨海、灌南、东至、湖口、永修、乌海等地建立多个服务基地,开展环境咨询、技术研发、检测分析、设施运营、人才培养等驻点服务,近三年为近400家企业提供了700余次科技服务,为园区环保决策、企业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有力保障。驻点平台上的人员吃住在园区、工作在治理现场,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研究院的员工,还是园区企业污水处理站的技术副站长、环保工程师,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认可。首创的“技术代运行”模式(即由园区、企业建污水处理设施,交由研究院运行管理收取运营费),已经成为国家发改委的示范试点。在上述服务过程中,研究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先后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省级以上平台资质与荣誉30余项。
四、绩效激励,体制机制创新与规范运行并重
盐城研究院一方面利用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合理利用绩效激励措施,充分发挥科技产业领域“试验田”的优势;另一方面,作为事业法人单位,遵守高校母体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控风险。2018年完成了事企分离,成立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公司。研究院执行事业法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三重一大”讨论、财务、招投标等),主要开展二次开发和四技服务业务,企业法人单位实行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承接工程、装备生产和销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法人组建创投基金,以企业孵化、技术转移方式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收益50%归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其余50%按协议进行二次分配,构建多元成果利益分享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至今已成功孵化企业18家,每年转化科技成果十余项,培养了近十位环保科技企业CEO。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富国强民的技术支撑,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实际应用,是科技创新工作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目标。今后,盐城研究院将以地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力争建设成为集技术研发、公共服务、技术转移、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充分释放科教资源,服务地方发展,建设青山绿水、美丽中国。